文字中我們的吶喊

班上的同學,在寫作的時候哭了。

他說:「我想念我的姐姐!」
她說:「我沒有朋友,他們都排擠我、疏遠我,我好難過!」
他說:「爸爸要拿棍子打阿姨,我嚇得把阿嬤找來,才制止這件事。」
他說:「我討厭他們,想要打他們一頓、罵他們髒話。」

成熟的作者使用優美的詞句,洗鍊的筆調。
我們懂得用舉例的方式說明想法,我們有了論點,還能寫出意境抒發情感。
這些是寫作的手段,寫作能力。
然而包裝在裡面的,是一顆顆易感的心。

批閱著文章,我們看見一個個寫實的生活景象。學校的競爭、同儕壓力。家人間互動、關懷或爭吵。
年紀小的孩子們,內心有很多不安,不知如何開脫。大人們眼中的傷春悲秋,雞毛蒜皮點大的小事,在他們眼中,有如墜入山谷,無法再度爬起。

約五年級的時候,我寫著「如果可以的話,我不想回家。那個時候,我寧可有補不完的習,明明最討厭數學課,我也可以在寫完練習後留在教室裡磨磨蹭蹭,只因為想要延遲一點回家的時候。」「那是個冰冷的地方,他們彼此不說話,不想在我們面前吵架,我只能把自己埋在被子裡暗暗哭泣,偶然被發現的時候,只說是因為做了噩夢的關係,這樣他們就不會知道我其實是這麼的害怕與傷心。」

爸爸和媽媽們,會看孩子們的作文嗎?
在看的時候,是挑著裡面的錯別字、責怪字跡整齊與否,還是怨嘆著為什麼不懂得使用成語、起承轉合,文章該有的脈絡到底在哪裡?

以考試為導向的觀點,是的,這些很重要。
但若以表達內心觀點,那些真的微不足道。
藉由文章能看到的,遠比表面上的多得多。

如果想要了解你的孩子,你應該輕鬆的看,以同理心的目光。
不管裡面報出了多少家庭內幕、內心的糾結與學校紛擾。不要急著去問去找答案,或者想要干預解決。
因為只要你開始介入,孩子的真心話,就會越離越遠,有一天,你將再也聽不到,他真正想說的話。

你要學著等待,聲東擊西。
碰到適當的時候,教導他處理事情的準則與道理。
然後相信你的孩子,有處理事情的能力,也有面對打擊的韌性。
他或許還是會受挫,會有失落,然而他能一次又一次,學習調整,然後會再站起來。

然後有一天,他會感謝你的耐心陪伴,還有……你為他準備的一枝寫作的筆。
讓他在無法言語的時候,有個傾訴的出口,讓他稚嫩的內心裡,有座強大的橋。
搭著文字的橋,他來到彼岸,跨過青澀年華,回首從前,也為過往曾經危險的自己,露出微笑,雲淡風清。

 

本篇文章同步發表於培根107期秋季刊電子報。〈2014年8月出刊〉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培根專業寫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