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「思考寫作」一個讚!
一個陰霾的冬日午後,他從補習家教加強班逃離,安靜坐在角落。「你喜歡寫作嗎?」他看著我,對問題沉默。若非寫作測驗計分舉足輕重,他應該會改去其他可以賺分的地方,「這是以升學導向的大環境啊!」我在心裡幫他回答。
我曾經問過其他國中生:「為何來這裡寫作呢?」
有的說:「要上國中了,得開始為基測作準備了……。」「以前日記寫不出來,被媽媽騙進來的!」另一個微窘地笑了。「我從小就很喜歡讀東讀西,報紙、漫畫、小說……什麼都讀。媽媽問我要不要上作文?我沒有多想便答應了。」
進來培根寫作教室的理由不一,但是目標卻是一樣的。希望考試可以「沈佳芬」,不再提筆千鈞重苦苦尋思,不再視寫作為苦差事。可是在學校寫作,他感到孤立無援又困難重重:
看到寫作題目先是腦中一片空白,沒有可寫的,也沒有特別的想法。再看看寫作要求『五百字』?要瞎編什麼才能達到?他頻頻咬筆桿、搔頭。想說的寫出來像白開水,想寫的字卻老生錯,好不容易掰個稍微滿意的內容。卻被學校老師「打槍」:主題不明、用字遣詞不精緻、長度不足……。評語比 他的文章長。春芽難耐嚴霜,缺乏成就感的工作,不知不覺成了苦差事。
所以,他進入培根的寫作教室,希望得到幫助。
在培根,我們使用Thinking Maps『思考地圖』已有十多年經驗,有效地幫助他解決寫作主軸與內容組織、修辭、句式等問題。
舉『開學了』這個題目為例吧。步驟一:首先使用『Circle Map』(註一),根據主題,把腦海中跳躍性出現的所有想法都列舉下來。再看看這十來種的想法中,是否有哪幾個是有相關性的?例如:成績--考試--補習、同學--爭吵、改變--老師。將紛雜的想法整理之後,從剩下的幾個小主題中選一個最有印象、最想陳述的主題。
步驟二:假設選取的是「改變--老師」這個小主題。這時可使用的是『Bubble Map』(註二)直接連結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之回想,以說故事的方式描述開學時發現換了一位新老師,所有的緊張、不適應的情況,還有對於不同要求與回家功課份量大增的困擾,接著思考是否可以改變自己的學習方式,或者是給予新老師一些小小的建議,以幫助建立新老師與學生的良好互動。當然你也可以使用『Double Bubble Map』(註三)比較新舊老師的異同,說明為何你比較喜歡某位老師的教學方式,或者是說話反應,他們的優缺點各為何,而基於已經更換老師的事實,身為學生的你該如何轉變心態,面對全新的挑戰和生活。
步驟三:判斷自己所選取的小主題,是否能有足夠的分量完成這份文章,如果不夠的話,重複步驟二,另找一個小主題作為分析主軸。如果份量已經夠了,那麼接下來便可以考慮寫作順序。是該用感嘆式的開頭來提高讀者的同理心呢?還是以詢問式的開頭激發讀者的好奇心?故事的鋪陳該先寫自己的驚訝與震撼,還是先描述新老師的外表、風格,亦或是從老師罵人的事件寫起呢?這個步驟基本上是全盤的思路清晰後,可以幫助自己安排規劃內容是否可以製造高潮迭起的方式了。
如果還想多加個步驟四:此步驟我們可以繼續使用『Circle Map』,把整份文章當作主軸,通盤的思考可能可以使用的名言錦句。例如: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、山不轉,路轉、事在人為、三令五申、一意孤行……等。當開始寫作時,便可以適時增添其中,增加文章風味。
選取的小主題不同、連接不同型態的『思考地圖』進而激盪出來的火花也就完全不一樣了。同樣是『開學了』,可以變化呈現的風貌可是百百種。誰說寫作只是文字的堆砌站?誰說只有起、承、轉、合硬梆梆的寫法?
改變慣性思考,插入『思考地圖』這個USB小碟,讓它幫助你運轉分析整合你的思維思緒,從一開始將步驟一個個呈現、安排規劃在紙上,漸漸的內化,成為思考的軟體。每回接受了新的主題,你的『思考地圖』軟體便會自動自發的運轉了起來。
持續應用思考技巧的結果,於是你將發現,『那一刻,真美』、『轉個彎,我看見愛』、『夏天最棒的享受』。即使抽象、唯美、似乎還帶些知性與感性、以及經由真實生活體驗,寫給讀者一番人生哲理的表現,在過去屬於不可能的任務,他已能書寫自我所知所感,而且從容愉悅。
寫作,使用Thinking Maps『思考地圖』輔助思考,他發揮了寫作潛能,在培根與優質的寫作社群在一起,分享創作過程與結果。走出培根進入學校寫作與考試,他沒在怕的。
◎本篇文章同步發表於培根九十七期春季刊電子報。〈2012年2月17日出刊〉